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于9月29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国家应急指挥总部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介绍假期出行出游安全知识,并答记者问。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主持,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月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城市安全研究所副所长车洪磊,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缪国斌,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新闻办副主任汪海,江苏省无锡市消防救援支队一级指挥长周广连出席。
总台央视记者:
现在网上一些自媒体和旅游博主会推荐一些非正规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其中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对于这些“野景区”,普通民众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朱月琴:
感谢您的提问。您刚才说的这些秘境、小景区,看似人少景美,但从安全风险角度来看,它确实是一个“三无区域”,无人监管,也没有应急预案,更没有应急物资保障。所以最近几年全国多地也出现类似私自进入未开发区域引发的安全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此类事件有三个共性:一是网上“秘境攻略”泛滥,真真假假,让我们普通民众无从辨别。二是徒步中多数没有携带专业的设备。三是大部分人对自己的野外能力评估不足。因此,对这种自媒体推荐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出发前先问三个问题:谁来监管?遇险谁救援?出事谁担责?
同时我们还要牢记“四要”和“四不要”:
“四要”,第一个“要”是选择正规景区、开放路线,避免野景区、避免野路线;第二个“要”是佩戴专业的导航设备、头灯、绷带,还有应急救援物资等;第三个“要”是在72小时持续关注当地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一旦出现橙色预警,立即取消出行;第四个“要”是结伴同行,向亲友报备路线和返程时间。这是“四要”,请大家牢记。
“四不要”,第一不要盲目轻信互联网上传的非专业的攻略;第二不要私自进入未开发的区域;第三不要盲目挑战高难度路线;第四不要在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出行。愿大家平安出行、安全出行。
谢谢大家!
凤凰卫视记者:
秋季天高气爽,许多游客和驴友喜欢到山区打卡、游玩、露营,为保障安全,游玩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游玩中,如遇突发强降雨或山洪、泥石流等,应如何避险和自救互救?
朱月琴:
谢谢提问。秋天山区风光确实优美,但因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风险不能忽视。请牢记“进山不是逛公园”,一定要在出行前做好充分准备。如遇突发风险,我们也要牢记几条法则,在此提醒大家出行前务必准备好三项事项:
第一项就是查预警。查预警就是72小时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当地的气象和地质灾害预警,如遇橙色预警,立马调整行程。
第二项是备足物,出行的背包里除了备足水、食物和衣物外,一定要牢记背包留上1/3空间放“保命四件套”:防水雨衣、大容量充电宝、止血绷带以及应急常用的发烧、感冒、止疼药物。
第三项是保存信息。保存好目的地的应急救援热线和当地乡镇派出所办公电话,同时牢记119等紧急电话。
在游玩过程中如遇强降雨或山洪、泥石流等,我们在保持镇定应急处置的过程中,要提前懂“三个法则”:
第一个是快撤离。如果在游玩过程中看到溪水暴涨、水质变浑或山谷异响,一定要快速撤离。撤离时沿着山沟垂直方向向高处跑,不要顺着沟谷往下跑,也不要在桥梁、陡坡、低洼处逗留。
第二个是会求救。一旦遇到滞留,尽快报警并发送精准地理位置,报备人数、伤情和环境等关键信息。如果是夜间滞留,尽可能用手机的手电筒或随身携带的发光物体发出信号,等待应急救援。
第三是懂互救,一旦同伴涉险落水,尽可能在岸边用工具施救,千万不要冒水、涉水。工具可以采用“绳索+树枝”在岸边救援。
在此,也祝愿各位快乐赏秋,安全返程。谢谢!
新华社记者:
当前,网红吊桥、玻璃栈道、水上浮桥、热气球等新兴娱乐项目成为许多游客的热门选择,请问在游玩时应该如何做好安全防护?
朱月琴:
感谢记者提问。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拓展,吊桥浮桥、玻璃栈道等“网红”旅游项目人气居高不下。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高空项目具备两大风险特征,一是高空环境,二是临时搭建。此类项目容易发生设备维护不当、超限运营、遇到极端天气造成大量人员滞留或高空坠落事件。所以,在此我特别想提醒一下广大游客,牢记三个法则,“三看、三想、三遵守”。
“三看”:一是到了景区后要查看景区对外公示的营业执照、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操作人员资格证是否齐全。这三证缺一不可。二是看防护装备是否达标,所佩戴的安全带、救生衣是否完好。三是看这个景区是否有明确的“风险告知”(安全演示、应急广播)等。
“三想”。一想年龄和身高是否符合要求,很多高空项目都明确限制“12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的(老)人”参加。不要盲目碰险,部分高空项目也对身高提出了最低标准要求。二想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允许。如有心脑血管疾病、恐高症、严重晕船晕车等疾病,或处于孕期、术后恢复期等都要取消体验。三想精神状态是否稳定。如果饮酒后或处于比较激动、焦虑状态也不要冒险。
“三遵守”。第一遵守景区风险防控措施,如人流管控措施,严格遵守景区分批预约机制,按规定排队,不强行拥挤。第二遵守操作规范,体验前要自行检查佩戴的安全带是否锁死、防护栏是否完好,以及救生防护装备佩戴是否规范。第三遵守指挥,一旦遇到设备故障或大风天气,要服从指挥赶快撤离,不逗留、不返回。
再次提醒各位在假期出游选择高空项目时,一定牢记“三看、三想、三遵守”。谢谢!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者:
假期许多地方举办演出、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节庆活动,容易形成人员聚集,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如何避免发生踩踏等事故?
朱月琴:
谢谢记者的提问。假期期间,大型活动、景区、商圈、演唱会人流激增。在这样高度密集的环境下,一旦因为突发情况引发混乱,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的踩踏事故,造成严重的伤亡。在这里我分别对工作人员和普通游客做一下提醒。
对工作人员来说,是现场活动的第一道防线,需要提前预防和及时处置,要做到“三步管控法”:
第一步是要人流管控,可以借助红外技术检测景区的人流密度,一旦达到阈值,应立即限流。同时,可以在一些关键点设“S”形铁马,还有一些可以在比较宽的通道划双行线,同时可以在楼道楼梯口等危险点设专人防拥堵。
第二步是单向管控,可以划“进口—通行—出口”单行线,实现进出、上下分流。
第三步是应急管控,一旦出现人员密集或者推搡滞留的情景,要立即启动响应,快速打开侧门,然后拆掉围栏。同时还要集结安保、设置隔离带、民警封控,医疗组携设备到场。 同时,还要利用活动场所的应急广播滚动播报进展。
对普通民众,一旦到达高密度环境区域,我们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提前学习掌握一些自救能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以下“五步自救法”。
第一步要查路线,我们到了一个区域,首先要先找安全出口牌,还要关注隔离栏,确保我们的逃生路线和应急的集合点。
第二步要避风险,要避开狭窄通道或楼梯间物理的风险点,同时还要远离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不要逗留。
第三步要顺人流,一旦到人员密集的环境下,要学会双手交叉护胸撑出呼吸空间,然后顺着人流前移,千万不要逆行,也不要停步,更不要弯腰捡东西。
第四步要快撤离,一旦场所出现设备故障、人员滞留等突发事件,要遵守指令,快速沿墙撤离,在这个撤离过程中,一定不要停步、不要逆行,也不要逗留,更不要拍照。
第五步要服从指挥,在这种人员高度密集的环境下,一定要听从工作人员、民警的指挥,快速撤离,不回望、不观望,也不返回。
总结下来,无论是工作人员的科学防控措施,还是个人的自救技能,都是源于我们每个人对于风险的敬畏。我们工作人员要摒弃“经验主义”,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个人也要避免“侥幸心理”,提前掌握一些自救技能。只有工作人员和个人各司其职,发挥所能,才能守护好安全防线,使我们的假期过得既热闹又安全。谢谢!
来源:融北湖
作者:中国网
编辑:梁俐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beihuxinwen.cn/content/646943/74/15328008.html